提醒多人食用后中毒大爷看见六月ld

近日

关于吃蘑菇中毒的话题

接二连三冲上热搜

我们看视频感受下

↓↓

01大妈吃菌中毒在病床上“抓老鼠”

7月1日

昆明一位大妈吃了有毒的小菌子

虽然没有生命危险

但毒素却导致她产生了幻觉

她在病床上一直称:

“有老鼠!!!”

在病床上到处“抓老鼠”

02女子吃牛肝菌中毒看见“小精灵”

6月30日

昆明张女士参加聚会

吃牛肝菌后食物中毒并产生幻觉

她称,关灯后看见

天花板上垂下来一张渔网

许多绿色“小精灵”朝自己飞来

03男子吃菌中毒后看到病房“下雪”

6月27日

医院打针时

偶遇一名吃菌中毒的大爷

大爷躺在床上指着天花板说

“这里又是下雨又是下雪”

不管是否身在云南

野外的菌类一定不要乱吃!!!

要命的!!

毒蘑菇的鉴别是非常困难的

目前没有简单易行、快速有效的

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

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

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

常见毒蘑菇中毒类型及其种类

01肠胃炎型:青褶伞

(1)主要特征:菌盖直径5-25厘米,白色,半球形、扁半球形,后期近平展,中部稍突起,幼时表皮暗褐色或浅褐色,逐渐裂变为鳞片;中部鳞片大而厚,呈褐紫色,边缘渐少或脱落。菌褶初期污白色,后期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,菌柄长10-28厘米,直径1-2.5厘米,污白色,圆柱形,有菌环,基部稍膨大。

(2)时间与生境:该菇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,集中出现在5-7月份,群生或散生于公园或小区的草坪上、菜地里,以及路边的草地、荒地或者锯末堆上,甚至是垃圾堆旁;俨然成了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。

(3)分布:该蘑菇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在广西全区各地均有分布。

(4)毒性:该菇属于胃肠炎型毒蘑菇。误食该菇后,主要引起胃肠严重不适,大多数在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,主要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绞痛、腹泻。可能伴有焦虑、发汗、畏寒和心跳加速等症状。严重情况下,可能出现肌肉痉挛、循环障碍或者电解质流失。对于小孩,体液快速损失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种胃肠炎症状在8-12小时后会自发消退。

02严重肠胃炎型:日本红菇

(1)主要特征:子实体中等至大型。菌盖直径6-13厘米,中央下凹,脐状,后伸展近漏斗状,边缘反卷,白色至污白色,表面常具有浅褐色鳞状物。菌肉较厚,白色,不变色。菌褶很密,近白色,受伤不变色。菌柄白色,短,4-6厘米,实心。

(2)时间与生境:6-9月份在阔叶林地上群生或单生。

(3)分布: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中、华南、华东和西南地区。

(4)毒性:该菇可导致严重胃肠炎型中毒。近5年来超过人因误食该菇中毒,此蘑菇成为蘑菇中毒中最为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之一。

03神经精神型:残托鹅膏

(1)主要特征:菌盖直径3-8厘米,幼时卵圆形,成熟后平展,菌盖表面淡褐色至深褐色,表面菌幕残余角锥状,白色至淡灰色,易脱落,菌盖成熟后边缘有沟纹。菌肉白色,菌褶离生,较密,不等长,白色。菌柄基部膨大近球状。

(2)时间与生境:夏秋季单生、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地上,在马尾松林地上成群生长。

(3)分布:在全区各地均有分布。此外,在贵州、云南、福建等地区也有发现。

(4)毒性:该菌有毒,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,属神经精神型。误食后发病快,通常在15分钟至2小时发病,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运动性抑郁、共济失调、精神错乱、视觉畸变、头晕、兴奋、严重者出现昏迷、抽搐等。

04急性肾衰竭型:假褐云斑鹅膏

(1)主要特征:菌盖中度至大型,直径5-15厘米,淡灰色、灰色至灰褐色,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。菌柄白色,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,近顶部常有菌环。菌柄基部具有菌托,浅杯状。

(2)时间与生境:夏秋季生于各种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。

(3)分布:广西全区各地均有分布。此外,在四川、湖南等地也有分布。

(4)毒性:有毒,急性肾衰竭型。中毒后具有8-12小时的潜伏期,从误食到肝损害一般是1-4天,肝转氨酶升高约为正常上限的15倍,反映出肝功能中度受损。肾功能损害的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。在肾损害阶段,采用对症支持治疗,约25%的病例需进行血液透析,恢复需要3周左右,没有肝肾后遗症。

左右滑动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51tiantiantejia.com/jwff/10244.html


当前时间:


鲁ICP备1203067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