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大学建筑管理学院21岁的张聪平时身体很好,但这两天,他却去“鬼门关”转了转,而且是两次!幸亏有ECMO技术的及时支持和老师同学的爱心接力,在多科室的齐心协力抢救下,尽管经历了两次心脏停跳、颈动脉搏消失、心音消失、重度休克,他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。
“手术后缺血小板,同学们集体去献血;我们没在场,医院紧急手术;周末晚上要做急诊大手术,好多医生赶过来做了一个通宵……”昨日,在医院胸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外,张聪的父亲张小兵含着眼泪连声说着感谢,期望他能度过难关。
“刚刚还在聊天,突然他就昏迷了”
张聪是江西南昌人,目前在重庆大学就读,平时身体一直不错,有点“小毛病”通常拖两天慢慢就会好。据他的辅导员老师王涛回忆说,1月5日,张聪出现心慌、恶心、呕吐等“肠炎”症状,当时并没有在意。接着,他的病情开始逐渐加重。到了1月7日下午三点左右,张聪感觉越来越难受,医院就诊、输液。
“到了下午6点左右,他一边输液一边还在和医生聊天,转眼就昏了过去!”王涛说,张聪急性休克后,校医院的医生马上对他进行了抢救,当时张聪第一次出现意识丧失,颈动脉搏动消失、心音消失。6点10分,经抢救后张聪心跳部分恢复,但检查显示心动过速、血压极低,仍有生命危险。
随即,张聪医院急救部,胸心外科和心血管内科紧急会诊后发现,必须尽快手术抢救。胸心外科当夜负责手术抢救的吴蔚教授回忆说:“来院时,他的病情发展迅速,已经意识模糊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冷、血压不能测出,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重型心肌炎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、心源性休克。急性重型心肌炎起病急骤、病情发展迅速、预后凶险,患者如不被及时有效救治,病死率很高。”
如果没有“人工心肺”绝难闯过这关
“在抢救的时候,患者最需要的是‘时间’,比如张聪的急性重型心肌炎是可治的,但在我们治疗过程中,它所引发的心脏停跳等症状就会提前要了患者的命!”胸心外科主任王海东教授介绍说,目前很多急性、突发性疾病、急性外部创伤本身是可治愈的,如呼吸衰竭、急性气道梗阻、吸入性烧伤烧伤合并ARDS、急性心功能衰竭等等,但这些“急病”迅速发展引起的心肺功能丧失、呼吸衰竭就会使患者猝死。
张聪已经有过一次心脏骤停,医院时出现第二次停跳,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心肺功能衰竭症状越来越明显。必须要在手术抢救和相对较长的康复期内,运用人工方法部分替代心、肺功能,维持生命。
“从急救部抢救室转运至胸外科重症监护室,这么短的距离都有极大风险。”王海东教授说,当晚会诊后,胸心外科启动紧急外出急诊手术方案,整个团队携带仪器前往急救部抢救室为张聪建立体外膜肺氧合(ECMO)技术支持。7日晚上10点30分,5名医生携带仪器在急诊抢救室完成了紧急手术,“人工心肺”投入使用。
据介绍,该技术是目前国内获批的呼吸、循环机械支持最先进技术。实质是给患者第二个心肺,将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,经过血泵、膜肺氧合后再回输入体内的过程,起到部分替代心、肺功能的目的。
师生连夜组织献血经数日治疗已逐渐恢复
8日晚8点至9日凌晨5点,张聪的左心室血栓清除手术顺利完成。术后,张聪急需输血,他所在学院的老师同学连夜组织大家献爱心,当晚60余名同学报名。9日一早,符合捐献的11医院献血。
据了解,经过数日积极治疗,尽管张聪仍在重症监护室尚未脱离生命危险,但其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。
“很多年青小伙以为身体不错,很多小毛病‘扛两天’就过去了;但正因为年青人身体免疫强、抵抗力好,如果病毒性疾病冲破了自身免疫临界点,就会出现大爆发,而爆发性疾病更易造成猝死。”王海东教授说,如张聪患的爆发性心肌炎就容易误诊。
据介绍,爆发性心肌炎的首发症状常为心外症状。通常的胃肠炎、感冒发烧、头晕头痛等消化道、呼吸道、神经系统疾病,一般不会有不能解释的心跳过快过慢、精神极差、明显乏力、面色苍白、头晕昏迷等不良反应,如果出现这类反应,医院进行相关检查。
(转自华龙网、大渝网记者何雷)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