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零几年初来乍到,下火车时第一次深刻感知到南方的闷热潮湿,空气里咸咸的味道扑面而来,记忆犹新。措手不及地出了一身汗,衣服粘在身上,大包小包拿行李去学校。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,当时的我是崩溃的。
假期回家常有人问我:上海人是不是很排外?我想了想:没有吧。
我的上海同学大多很友好,沪语难懂,她们不留神说了之后还会翻译一遍,我的意思是xxx。因为大多都客客气气,说话还自带翻译,十多年了我也还没怎么会说上海话。
二、
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流行喝咖啡,当然可能是离市区远,也没什么钱。毕业工作后,遇到比较大需要庆祝的时刻,如一个星期五的下午,同事们会凑奶茶,也会偶尔点咖啡。
逐渐习惯了工作日中午吃个简餐,顺便把事儿给说了。大家周末都有自己的生活,不需要一定要请客吃饭才能谈业务。人和人之间的界限会分明一些,对于我这样需要空间和自由的人来说,恰到好处。
很多年以后,我和一个上海的好朋友谈及伤心处,忽然流下眼泪。她拍拍我的肩膀说,我知道你辛苦的,但是你不说我也不问,你想说的时候,再说就行了。
这种分寸,让我非常珍视。
三、
我以前不太理解为什么上海需要这么多便利店,密集的地方甚至几步一个。
凌晨加完班之后,发现全家开着,进去买了个东西等出租车。还有一次也是大半夜,进到一家快客。有一个人默默吃着泡面,一边吃一边哭。那个时候知道,噢,有这么多便利店真好。
第三家公司在一个新的小型综合写字楼里面,楼下的全家小哥每天都很快乐。当时特别想换一个什么周边,小哥会帮我想办法各种组合金额。还会在我下午去店里的时候,告诉我今天哪些酸奶最划算。
四、
呆得久了总会有一些小店开始熟悉起来,甚至包括麦当劳。
有段时间总去麦当劳买早饭和咖啡,买着买着,店员开始给我免费升杯。在杨浦时候,公司旁边只有一家星巴克,那会儿刚入行教育压力很大,每天都要去买咖啡。某天起,店员默默帮我加了浓度,后来有几次还送了我速溶的VIA。
大学城里面的咖啡店已经十年了吧,第一任店主是现在还会常来常往的朋友,现在的老板会做特别好吃的甜品。
康定路地铁站口的社区小店这么多年都没有涨价,自己烘的咖啡豆特别好喝。
从前常去的一家西餐店有好吃的意面,办公室搬走之后少有时间专程过去。大概也是疫情后想去看看,服务员竟然还认得我并且整单打了折。
五、
我是一个心事挺重的人,去看病,虽然也是非常常见的女性问题了,但还是觉得困扰。我问医生,为什么激素水平忽高忽低的,这为啥呢?医生对我说:因为你是女生啊,漂亮的女生都可能会被困扰啊,没事儿的。
不知道怎么了,当时被这个医生的化解感动不已,眼眶也有些湿润。
刚上班没多久急性肠胃炎,在朋友家里上吐下泻,但已经顾不上丢人与否。医院急诊,在等报告的时候,我哭着问朋友:我们为什么要留在上海啊?
他想了很久,也讲了很多自己的故事,很辛苦,也有很多不快乐。不过后来,我们都还是留在了上海。
六、
封控之后我每天都会抽十分钟看一眼帕梅拉,自己生产一些多巴胺,便于更好地应对这一天。最初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舆论,我有时甚至去解释,不是的,上海不是这样的。
过了一些天,收到了第二批物资,里面有很多生姜,和坏掉的大蒜。等待的日子里,我第一次加了小区群,积极参与和组织团购。在某天白天,收到了邻居送的可乐。她说,我看到你们买不到,刚好有,就大家一起喝吧。
后来在一个快递架上,有大家分享的消毒片、葱姜蒜、速溶咖啡,也有还没有分发的团购。
我记不清是哪个瞬间想要留在上海,想要在这里努力奋斗。
也记不清是哪个瞬间,我因为这次上海疫情的发展而感到羞愧和抬不起头。
不想再打开"xx发布"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