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篇原创文章
日更天数97/
今天听柏邦妮的播客《神聊吧邦妮》,标题是“早餐这事儿,不能糊弄”,让我感触到很多与食物的回忆、关系。
联想到最近由于疫情严重,我在上海的朋友们朋友圈,没有提前约定,都变成定闹钟抢菜和晒出收到居委会/社区/公司的菜,而在其他城市的朋友可能有些难带入到那个场景里。
所以来分享下相关的思考吧。
1、极端场景下回归本质
除了吃的、保暖的,其他都很难称得上真正的“必需品”,更多是社会发展和消费主义的需要。
这张截图,我不是想表达调侃,而是真当我们处于不同的场景,想法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。就像很多公司合作的养老社区,工作人员会分享年纪大的人,是不会愿意旅居、旅行了的,也不会希望房子很大,但对设施的安全、地面防滑等很看重。
我有过类似很明显的感受,是上个月广州曾连续下雨整整1周,当时就觉得:如果能放晴,晒晒衣服、出去公园走走,是多么的幸福美好。
可等到晴天出现,这个晴天变成常态,我们很可能会忘了所拥有的这份美好,去追求还没得到的。
2、食物的美好回忆,常常与食材珍贵无关
而是一起的人或伴随发生的事。
让我想起妈妈煲的羊肉汤,那个美味一直在记忆中,因为当时是急性肠胃炎,上吐下泻,身体很虚弱,于是等肠胃稍微好些时,妈妈准备了一锅暖汤,所以每次我想起或看到羊肉汤,都会回忆起那种被家人关心的温暖。
3、如何理解称呼一座城市是美食沙漠
邦妮分享的看法是:并不是整个城市东西不好吃,而是如果不看点评,不挑店,很容易踩雷。
文中举例子是北京,而我想到了深圳。这个表达,我觉得是比较精准的了。
4、工作强度与吃饭分量
这一点是我有收获到的,之前没有认真想过:邦妮是一名写作者,写小说、写剧本,所以会通过当天的工作强度,去决定饮食分量,如果早饭或中午太饱,会容易犯困,影响写作。
所以我也会学着中午吃适度,看看效果。
祝你有收获,欢迎文末点个赞。
谢谢你。
点击上方小卡片,可